联系我们设为首页加入收藏徐医门户

您的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学科建设 > 正文 >

文章正文

神经生物学学科简介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19年12月25日 15:03     点击:158


1.学科点历史回顾

        博鱼boyu体育神经生物学学科1996年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是校级重点学科,是博鱼boyu体育博士学位授予学科生物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下辖的神经生物学研究中心(实验室)是市级和校级重点实验室。

2.学科主要研究方向

        学科目前有三个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1. 胶质细胞系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在神经胶质瘤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2. GDNF保护多巴胺能神经细胞机制的研究以及中枢脱髓鞘的分子机制及防治;3. 中枢白质损伤的机理及策略。

1. GDNF在神经胶质瘤发生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制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近年来发生率逐年递增。恶性胶质瘤(Malignant glioma, MG)约占所有胶质瘤的77.5%,在我国34岁以下肿瘤患者死亡率中排第二位,其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列第三位,胶质瘤特别是恶性胶质瘤的主要特征是肿瘤细胞进入了无限增殖和浸润性生长状态,但是它的病因和机理至今仍未完全清楚。本方向一方面在研究GDNF在人胶质瘤组织中表达显著增加的原因,进一步探索GDNF基因启动子区的表观调控对该基因转录水平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另一方面在探索GDNF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的生物学作用及其机制。本研究方向还将深入研究胶质瘤细胞中GDNF基因不同选择性剪接体的发生机制,以及GDNF经ITGs-CADs粘附交互网络促胶质瘤细胞侵润的机制;并通过研究STAT3泛素化降解的新结合蛋白CAND1进一步分析相关分子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以及GSC干性维持中的作用机制。

2. GDNF保护多巴胺能神经细胞机制的研究

        帕金森病(PD)的主要病理改变为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DA)能神经元进行性变性丢失,纹状体区多巴胺含量减少,以及残存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内形成以突触共核蛋白为主要成分的嗜酸性包涵体——路易小体(LB)。本方向在建立了稳定、可靠的大鼠中脑黑质致密部DA能神经元损伤的离体和在体实验模型的基础上,证实了除RET外,能介导GDNF生物学作用的跨膜信号分子还有INTEGRINS、NCAM140和N-CADHERIN。GDNF促进胆固醇合成限速酶表达增加,加强脂筏组装,进而介导GDNF对多巴胺能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此作用与胞内PI3K/AKT信号路径相关。我们近期研究还证实, PI3K-EYA1-SIX2信号活化促进了损伤早期多巴胺能神经元中GDNF的高表达。

3. 中枢白质病变的机理及策略

        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白质病变是一类以少突胶质细胞发育障碍或损伤导致的髓鞘形成障碍(dysmeylination)或脱髓鞘(demyelination)疾病。多种CNS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都涉及了白质病变,如新生儿脑白质损伤(WMI),脑卒中(stroke),多发性硬化症(MS)、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ALS)及癫痫(Epilepsy)等。目前,针对中枢白质病变修复,尤其是新生儿脑白质损伤的治疗尚无有效的策略。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丢失以及少突胶质细胞成熟障碍是中枢髓鞘再生(remyelination)失败的主要原因。本研究方向旨在探索OPC损伤以及成熟少突胶质细胞分化抑制的机理,寻找促进OPC存活和分化的策略,以促进白质病变后的髓鞘再生或修复。

3.学科带头人及团队介绍

学科带头人

         高殿帅,博士,1965年4月出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神经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博鱼boyu体育基础医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项目资助对象;江苏省“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解剖学会神经解剖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神经解剖学杂志》编委;《Journal of Modern Neurology》主编;美国神经科学会会员;中国神经科学会会员;《Neuroscience Letter》等SCI收录杂志审稿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评审专家;博鱼boyu体育学术委员会委员;博鱼boyu体育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胶质瘤和帕金森病发生发展相关机制的研究。先后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教改课题2项;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其中在Mol Neurobiol,Cell Death Dis,Semin Cancer Biol,Front Mol Neurosci,Biochim Biophys Acta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SCI论文50余篇,其中最高影响因子10.198;已授权专利3项,省厅级科技成果研究奖二等奖2项,市级科技成果进步奖二等奖2项和三等奖1项。指导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总计达百人,在读留学生3人。承担研究生、本科生课程3门(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人体解剖学);主编教材2部,参与撰写英文专著2部。

团队介绍

          学科现有成员15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8人,拥有博士学位者12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8人,具有出国经历5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第三层次3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4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3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人,形成了一支高素质的人才团队。

4.学科科研情况

         近年来,本学科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基金等科研项目30余项,省级教改课题3项,发表SCI收录文章80余篇,教学论文12篇,研究成果获江苏省高校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徐州市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各1项,淮海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

5.学科科研平台实力

         神经生物学学科依托于徐州市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于1996年成立,所从属的生物学学科获得江苏省优势学科项目支持,近5年所在的课题组承担20余项省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研究,具有较好的实验设备和条件。实验室面积1800 m2,已建成配套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平台、细胞生物学实验平台以及形态学研究平台等基础平台,为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此外,已与国外美国德雷塞尔大学医学院、德克萨斯大学医学分院联合培养硕博士生,与国内海军总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浙江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等形成实质性的科研合作。

6.学科人才培养情况

          本学科教育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学科承担本科生《细胞生物学》、《生命科学概论》和《细胞工程》等课程的教学,还承担硕士研究生《神经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以及博士研究生《细胞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培养已毕业硕士研究生100余人,博士研究生5人,出站博士后5人,承担江苏省研究生创新计划近10项;与国内外著名学科和实验室建立了较密切的联系。现有在研本学科博士后4人,在读本学科博士生4人,在读本学科硕士生30余人。

7.学科社会服务

        学科坚持面向社会需求,建立了教学、科研、服务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重视教学改革和研究。突出科学研究为教学支撑和服务,创新科研思路,带动学科教学发展,此外,学科还和国际以及国内一些同行进行了广泛的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为学校和社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8.招生就业

        本学科招收生物学、医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研究生就业形势良好,就业单位包括高校、医院、生物公司等,部分研究生进一步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进行博士深造。学生科研和实践操作技能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评价。